酒,承担着很多的角色,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,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。
驰骋诸多酒局中的你,真的会喝酒吗?酒量大就是会喝酒吗?你懂得喝酒的套路吗?如何成为喝酒大师?学会喝酒三步曲,你就能“战”到最后!
喝酒大师不需要海量
大家可能听说过品酒大师,侍酒大师,但没听说过喝酒大师,其实喝酒也有大师。
何为喝酒大师呢?
首先,要明白的一个原则是,喝酒能成大师,肯定不是因为酒量大,而是因为喝酒的套路多,懂得喝酒。喝酒大师是“会喝酒”的人,而非“能喝酒”的人。
有一些人喜欢喝酒,但其实酒量算不上厉害,喜爱品尝各类酒的独特味道,更陶醉于喝酒之时,大家畅所欲言的样子。往往这些看起来“不胜酒力”的人,却往往是撑到最后的那一个,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喝酒“三步曲”。
所以,其实喝酒大师并非是需要有“海量”,而是要会喝酒。只要方法对,身体和心情不要有起伏,半斤白酒的酒量,能够撑得过大部分的应酬场合。
喝酒三步曲,第一阶段低调为王
常言道“酒过三巡”,整个喝酒的过程,其实就分为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,礼节沟通,主人敬酒,相互寒暄,相互试探;第二部分,小范围沟通,开始“打圈”(转一圈),小试牛刀;第三部分,深入沟通,酒到酣处,大放异彩。在三个不同的阶段,采取的喝酒策略也是不一样的,不同的阶段都有各自的核心关注点,抓好这个点,你就是"会喝酒“的人。
除非你酒量极好(酒量好的人,大多先醉),或者是想把自己快速放倒。否则,这一个环节,一定要低调。
首先,这是一个礼仪时间。主人要说话,主宾要说话,你太过高调,就是喧宾夺主。如果你是主宾,低调点有助于建立你温文尔雅的形象;如果你是主人,可以考虑让主陪高调,你在旁边敲边鼓,反而显得你有风度。
其次,这时喝的酒,都是冤枉酒。旁人或者服务员给您倒酒,一定要浅一点;如果倒得很满,或者人家倒酒的时候不加阻拦,会给人一个“这人想喝酒,不太懂规矩”的错觉。中国人的传统,一开始举杯,大多要喝掉。比人家都满,是一杯。杯子里浅,也是一杯。这个时候,重要的是轮次,不是喝的量。
第三,这是观察的好机会。每一桌十来人,肯定有人比较冒失,有人比较沉稳,有人比较有酒量,有人比较弱。这个时候,少喝酒,多看人,制定第二阶段的方案。
很多时候,是每个人分一壶。这个时候,不是尽在壶中吗?即便如此,你也要慢慢喝。一下子喝完了,人家就要给你续上,少不了不必要的纠缠,何苦呢?尽量保持中等偏慢的节奏,最为稳妥。
最后,这个阶段,应该多吃菜。美酒不辜负,美食,又怎能辜负呢?既品尝了美食,又不至于让自己过早喝醉,何乐而不为呢?
第二阶段,局部高调
在第一个阶段的一壶下去之后:性格木讷的,开始滔滔不绝;酒量不好的,开始闪闪缩缩;年少气盛的,开始跃跃欲试;满腹心事的,开始找机会开溜。你要花两分钟,给每个人把把脉。
这个时候,如果场面沉闷,不妨开个头,对这个桌上最重要的客人,或者是最尊贵的人,敬酒。敬酒前说的话一定要诚恳,一定要多说两句。
这个时候多说话,和第一阶段不一样。主人和主宾说完之后,是大家欢乐的时段。而如果此时场面已然十分热闹,可以继续低调;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,与不相熟的人聊聊天,加深印象。
在中国,喝酒就是社交。这个时间节点可以打个圈(给每个人敬酒)。建议打圈尽量慢一点,尽量晚一点。晚一点,既是礼节需要(让职位高的,年纪大的,身份尊贵的先来),也是策略需要。
慢一点,主要是策略需要,当然也有礼节需要。如果有人先走,你就可以少喝一杯。每敬一个人,必须要说话,表达仰慕,尊敬,崇拜,赞美,否则敬了酒,别人也没有印象,还是白干。
正常说来,这个时候,肯定会有人酒意朦胧了。你熬到这个阶段的末尾,今晚就肯定醉不了。
第三阶段,放飞自我
到了第三阶段,一般来说,你喝了2~3两白酒,与大家的平均数值相当或者偏低一点。
因为你菜吃的多,水喝的多,边喝边醒,实际上只是到了你最合适饮酒量的一半。而酒席上大部分人,都已经到了自身适饮量的60%~80%。
此时,自然有人会开始“煽风点火”。那些喝酒到了70%~80%的人,稍微一句话,就会“令狐冲”(整壶喝)。
这个时候和你一样,只喝到四五成的人,要么不想喝,要么也是聪明人。不妨多和这样的人打交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