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刘员:要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酒业生产工艺
发布时间:2024-11-11
发布时间:2024-11-11
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刘员强调:务必让广大消费者深入认知酒业的制造工艺。
我国酒市消费攀升,消费者对酒风酒味追求多元,此趋势亦对酒品安全标准提出更高挑战。
刘员,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,认为我国酒类食品安全状况整体优良。然而,行业从业者仍需加强对消费者普及酒业生产工艺的正确知识,以消除消费者的疑惑。他强调,品质是酒业发展的基石,未来行业将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品牌。
中国酒类流通协会执行副会长刘员,访谈画面由受访者提供。
酒类食安问题不再突出
《新京报》提问:在过去十年间,我国酒类产品的安全状况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?
刘员指出,近期酒类行业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鲜见。过往“毒酒”事件多集中于散装酒领域,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。一方面,因消费水平不高,散装酒市场庞大;另一方面,部分散装酒商可能以廉价的工业酒精替代食用酒精。
近十年来,我国经济稳步增长,民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,酒类生产技术亦日新月异。散装酒市场逐渐萎缩,瓶装酒逐渐成为主流。瓶装酒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与卫生标准,对酒中微量成分亦设有严格规定。国家对酒类生产与流通亦设有严格规范,如酒企须取得生产许可证,并经严格审核,确保技术设备达标。因此,食品安全问题在酒类领域已不再突出。
《新京报》报道:接下来,酒类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可能存在哪些潜在风险?
刘员指出,当前酒行业若暴露食品安全隐患,恐将演变为更高级的假酒现象。昔日散装酒冒充名酒包装的伎俩,现已进化为仿冒品牌系列产品。如不法分子将茅台酱香系列酒灌入飞天茅台瓶中,以假乱真。此类假酒在外观上与正品愈发相似,更易误导消费者,或成酒类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。
《新京报》报道:当前针对假酒问题,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?
刘员指出,流通领域内,我们应首先强化行业自律,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。同时,还需依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,对销售假酒行为进行严厉打击。
我们协会连续数年致力于行业内的“放心酒示范工程”,旨在通过为恪守诚信的企业颁发荣誉牌匾,树立行业典范,净化市场风气。同时,通过为诚信企业设立标识,引导消费者识别真酒购买渠道,有效遏制假酒流入正规市场。综上,彻底根除假酒,需各方携手,合力打击假酒流通。
还消费者一个明白
《新京报》报道:消费者在购酒时的观念,尤其是对勾兑酒的态度,是否出现了新的转变?
刘员指出,消费者所谓的勾兑酒,实则是指酒精与香精香料混合而成的产品。然而,实际上,各类酒品均需经过勾兑工序。市面上的酒品在风格、口感、质量上保持一致,但传统酿酒工艺中诸多不可控因素,使得每次发酵产物不尽相同。为确保品质统一,勾兑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《新京报》提问:您如何看待改变消费者观念的策略?
刘员指出,行业协会应积极向消费者普及、传授正确的知识。然而,短期内改变消费者长期形成的观念颇具挑战。对酒类生产流程有所了解的人士,应加大宣传力度。消费者往往因缺乏了解而感到忧虑,故有必要向他们提供清晰的信息。
与此同时,行业规范亦随社会进步与行业革新而持续优化。如国家标准对配制酒的定义,明确其非劣质品,仅因工艺与成本较传统工艺有所降低。严格工艺控制与高超勾兑技术,仍能产出优质配制酒。消费者可依据自身消费能力明智选择,实现透明消费。
酒业未来向优质品牌集中
《新京报》热议:酱香白酒能否撼动浓香白酒的市场地位?
刘员指出,预测此现象颇具挑战。近年来,酱香酒的消费群体急剧膨胀,其数量及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攀升。然而,酱香酒行业亟需从“高速扩张”转向“稳健发展”。2021年上半年,市场呈现出明显的“狂热”态势。当前,酱香酒市场面临的问题,除疫情对酒类行业整体的影响外,更多是因过度追捧所引发的困境,而非市场萎缩所致。
《新京报》提问:我国酒市中,白酒能否持续保持其主导地位?
刘员表示,未来白酒仍将保持其主导地位。尽管早年已有观点预言白酒产业将走向衰落,甚至有人认为年轻一代不再青睐白酒,但在中国,白酒产业犹如“日不落”,其在中国消费者的饮酒文化和社交场合中的地位,短期内难以动摇。
《新京报》提问:展望未来十年,您如何看待我国酒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核心焦点?
刘员指出,酒水行业将持续繁荣。在中国,酒不仅是物质享受,更是精神与文化的象征。品质是酒业发展的基石,而文化底蕴、品牌力量和消费者需求亦至关重要。
展望未来,酒类市场将趋向于优质品牌的汇聚,这些品牌不仅彰显了卓越的品质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,更迎合了消费者对多元化需求的追求。
上一篇:用什么方法辨别酒质好一点,酒质好不好身体说了算(如何判断酒质)
下一篇:没有了